财经今日头条 > 基金 > 基金视点

清华大学朱武祥:九成中小微企业仍面临现金流压力

基金视点 2020-04-01 10:51:03
清华大学朱武祥:九成中小微企业仍面临现金流压力

时代周报记者 谢江珊 发自上海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除湖北外,全国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大多已经超过90%。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复工率整体尚不太高。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为52%。

现金流吃紧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2月上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牵头,调研了全国1506家中小企业,发现其中大部分企业的账面余额只能维持不到3个月的正常运营。

为纾困中小企微企业,中央和地方快速密集出台了800项政策。时代周报记者查阅“疫情防控支持中小微企业政策库”显示,截至3月7日,国家层面已出台146项政策文件;除西藏、新疆以及港澳台地区外,全国29个省区市推出的地方政策多达654项。

“2月14―17日,我们又对北京、深圳等地的542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82%的企业表示没有获得银行贷款优惠。”3月5日,朱武祥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小微企业最需要的不是债务融资,而是权益类融资。

帮扶、减负都需要

时代周报:著名企业家曹德旺此前表示,中小企复工需要的不是帮扶,而是减负和空间。你认为中小企业复工最需要什么?

朱武祥:在中央及各地政府努力下,截至3月6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为52%,取得这个成绩已经十分不易,完全复工需要看疫情拐点。

减负本身就是帮扶。由于疫情持续时间不确定,每个行业受疫情影响程度和现金流压力状况不一样,需要帮扶的力度也不相同。如果疫情持续时间短,受的影响较小,一旦疫情防控好转,比较容易恢复,也许税费减负就可以。有些行业,企业人数较多,人工成本、税费负担比较重,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较长,仅仅税费减负,可能不足以缓解现金流压力,需要外部融资及时跟上。比如,餐饮业的西贝、海底捞等企业,就找银行贷款了。

时代周报:具体该怎么减负?

朱武祥:税费减负主要是缓解企业的成本现金流出压力。企业的经营成本现金流出结构中,一是政府法定的税和费(五险一金),这一块政府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基本上各项税费都在阶段性减负。包括税费减免、延期、补贴税费等政策;二是房租减免,承租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被减免房租,但租用非国有经营性资产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能享受不到这一优惠;三是减免交通通行费、电费、燃料动力费等。

上述税费减免可以减少企业的法定支付,缓解部分现金流压力。这实际上隐含了企业能够恢复经营、产生收入。目前疫情拐点尚未出现,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尚不确定,这意味着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资金来维持生存和恢复经营,现金流压力会更大。

实施政府金融救助

时代周报:目前出台的帮扶政策,能否真正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现金流问题?

朱武祥:我们2月14―17日对北京、深圳等地542家中小微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关注他们的现金流压力缓解和金融救助需求状况。

调查显示,17%的企业认为优惠政策缓解了2月份的现金流压力;4%的企业认为缓解了2―3月份的资金压力,但未来仍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只有4%的企业认为基本缓解了现金流压力,可以坚持到企业恢复正常运营。此外,75%的企业认为现金流压力尚未得到缓解;96%的企业认为3月份以后仍然面临现金流压力;44%的企业希望进一步提供流动性支持。

政府的帮扶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整体项目成本减负,包括减税降费、延迟缴纳、减租、补贴;第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公布了很多信贷优惠政策。包括增加信贷供应,要求银行降低利率、逾期贷款展期等,对于因为疫情影响产生的不良贷款免于追责,鼓励银行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增信、补贴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或续贷。但这些政策主要针对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或者一些在信用边缘、经政府增信后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还是难以惠及大多数中小微企业。

我们第二次调查发现,542家企业里,82%的企业表示没有获得银行贷款优惠。企业员工人数越少、营业收入越低,获得信贷优惠的比例越小。这其中,多数企业正常经营时可能就没有贷款,或者依靠股东资金、预收款或民间借贷等,不需要贷款;或者不符合银行信贷条件,贷不到款。受疫情影响,收入断崖式下降甚至经营休克后,他们更不指望通过贷款来缓解现金流压力,以维持和恢复经营。

因此,信贷优惠惠及不到这些中小微企业。他们想要恢复经营,最需要的不是债务融资,而是权益类融资。他们因为疫情影响财务实力受到削弱,债务融资会增加他们短期还本付息的现金流负担,甚至可能增加财务危机风险。即使获得贷款,如果形成坏账,商业银行的声誉、信用评级和股票市场估值会受到负面评价,造成中小微企业和银行双输的局面。

时代周报:谁能给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朱武祥:前面已经说过,银行很难快速精准纾困广大中小微企业。一是银行的信贷评审标准,二是他们提供的是短期债务,三是他们没有触达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网络。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商对企业的成长性要求非常高,绝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要求。第三,企业股东注资也是有限的。疫情导致很多中小微企业经营收入断崖式下降甚至休克,遭受了重大损失,无疑会削弱企业股东的再投资能力。民间借贷利率高,可以解决少数企业的急需,但在经营恢复不确定的条件下,会增加企业财务危机风险。此时,有必要发挥政府金融的作用。

首先,政府提供的金融支持是中小微企业的内生金融,可以培养企业恢复经营后缴纳的税收和储备五险一金,这是企业正常经营时的法定支付,没有增加企业的额外支出负担,还可以稳定员工就业和收入,进一步促进消费。其次,政府的资金期限比较长,类似于权益融资,但收益要求比较低。第三,政府提供的资金可以参照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来设定不良资产率容忍度,可以覆盖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最后,政府金融可以通过承担部分风险,吸引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和民间金融进入,产生杠杆效应。

时代周报:具体而言,政府金融救助如何落地?

朱武祥:近十年来,我国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批产业龙头企业、服务于广大中小微企业的电商平台以及互联网财税及金融服务中介。因此,

一方面,可借助产业龙头企业的平台。例如,乳品业的蒙牛、伊利、飞鹤,养殖业的温室、新希望,家电业的格力、海尔、美的,物流配送行业的京东、顺丰、德邦,医药流通业的国药集团、九州通……这些产业头部企业的ERP系统,已经从最初的内部数据整合逐渐延伸到产业链上下游及生态的多个环节,甚至贯穿产业链全环节,聚合了多层次供应商、经销商,可以触达众多中小企业,获得产业链经营主体的连续经营和交易信息,且有制约能力。

其次,可以依靠互联网电商及金融平台。阿里、腾讯、京东、小米、美团、拼多多等吸纳和汇聚了众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消费者,形成了产业生态群组,拥有中小微企业多年的经营和交易数据。

这些产业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大多数有自己的金融平台。如蚂蚁金服、微众银行、新网银行、小米金融、京东金融等,结合中小微企业的纳税、五险一金缴纳的记录,可以自动智能评估经营能力,选择合格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纾困,实现100%在线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规模比较大、覆盖面比较广的小微企业记账、税务筹划、供应链金融、小贷等互联网平台服务机构。

最后,还可以利用地方政府建立的众多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例如,北京金融监管局开通了“网上畅融工程快速响应平台”,北京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疫情发生以来到2月18日,先后有562笔融资通过“网上畅融工程快速响应平台”顺利完成,实现融资137.62亿元。

设立多层次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

时代周报:第一次调查后,你提出过一个建议:如果疫情持续半年或一年,可能需要设立国家中小企业救助或振兴基金?

朱武祥:我们第一次调查后提出了这一建议,第二次调查后把概念阐述得更加具体。我们认为,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需要金融救助,可以考虑设立中小微企业救助或执行基金。进一步通过这次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纾困,创建适合这类中小微企业的类权益投资基金。

一是建立地方中小企业纾困基金,地方政府可以财政出资或者特许经济发达省市发行地方长期债券,按行业或产业设立。以税收等指标为基准,对经营比较稳定的中小微企业,一次性或者分次支付现金。例如,对轻资产的科技、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以中小微企业过去3年的纳税额平均值为基准;对于税收减免优惠的科技企业,可以五险一金缴纳数额为基准。可以对受到资助的企业股东进行追踪,对违约计入信用记录。

二是必要时可发行特别国债,设立国家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纾困基金也可以适当补偿银行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或者保险公司开发的中小微企业保险产品,降低正规金融机构不良率的压力,增强银行和保险机构的动力,增加政府基金的杠杆力度。

基金也可用于逾期或违约引发的企业财务危机救济。此次疫情会引发一系列逾期或违约,一些企业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和财务危机,这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应该由企业独自承担。需要给出司法解释,合法合理分配损失,并酌情给予救助。

随着我国产业和商业生态的分工格局演变,一方面,产业龙头企业群体兴起,电商平台涌现;另一方面,产业分工更加细分,会出现更多的专业化中小微企业。包括创意、创新中小微企业,专业化制造企业,专业化数据营销服务企业。他们的市场规模适中,达不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条件;同时,缺乏抵押品,贷款难。因此,可以考虑在要求高成长、高回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对硬资产抵质押、担保条件要求高的银行系统之间,政府金融、产业龙头企业金融合作,构建一个中小微企业权益类金融工具市场,满足大量的参与产业分工或加入商业生态,在细分领域经营稳定、成长空间适中的专业化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要求高成长,不追求高收益,培育更多的像德国、日本那样专注聚焦求精的中小微企业。

时代周报:谁能成为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的投放管理平台?这类平台依靠什么获利?

朱武祥:中小微企业纾困专项债或基金的投放管理平台,可以类似于国家创新引导基金的设立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商业生态群电商平台等覆盖中小微企业的资源和风控能力,设置入选条件和考核指标,委托他们管理纾困基金。这些平台可以联合银行以及聚合众多中小微企业的财税、小贷等专业服务平台,进行申报。通过评审,获得委托管理纾困基金的资格和额度。

获准的管理机构,通过自身的大数据风控体系融资中小微企业,赚取服务费而不是利差。选择审计机构对执行状况和效果进行审计,纾困效果考核以受益企业总体就业、税收、五险一金缴纳等作为主要指标。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uiru123.com/jijin/2940.html

财经今日头条

http://www.cuiru123.com

统计代码 | 京ICP133291237-2号

Powered By 财经今日头条

股票

股市行情

炒股入门

股票知识

期货

期货新闻

期货知识

期货行情

财经

财经要闻

观点评论

民生消费

基金

基金动态

基金行情

基金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