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本土车企的崛起:看中国电动车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站在21世纪20年代的起点,展望未来十年最具商业前景的行业,新能源汽车绝对是其中之一。
上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散发出了少年般的活力。中国急速扩张的经济规模和消费能力,推动着中国汽车市场走过黄金增长的十年,本土企业、跨国公司享受着巨大的市场红利,也在竞争中推动着产业的进步。全球汽车产业的中心向东方转移,中国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的核心战场。
十年间,中国汽车最令人瞩目的成绩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中国电动车产业。在这个过程中,以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本土汽车企业的崛起,推动着中国电动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已经培育和建设出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充电基础设施等相关配套环境。
新能源汽车的春天,已经不远了。上一个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了从0到100万的突破,走在了世界前列。下一个十年,则有望经历由百万向千万辆级别迈进的黄金年代。
经历“十年破冰”,此刻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在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产品和技术的进步。面对国产特斯拉的冲击以及大众、丰田等车企的逼近,中国的本土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十年的发展,面向未来十年“二次破局”。
十年破冰
“当时是由于摇号政策的限制,加上自己对新技术也比较好奇,所以我在2015年购买了一辆北汽新能源E150EV。”1月15日,在2020北汽新能源全球伙伴大会上,北京的第一位新能源私家车车主王铁铮,如此回忆当年自己购买新能源汽车初衷。
如今,王铁铮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置换成了BEIJING-EU5,新车的续航里程从150公里提升到了500公里,智能化配置也全面升级。王铁铮说,再次选择,是因为信任。
从王铁铮两次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经历,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进步与提升,以及消费者购车意向的态度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主动选择购买本土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这离不开中国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扶持,也离不开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自主创新、开疆辟土。自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到现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艰难的“十年破冰”。
2009,中国汽车销量突破了13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中国汽车市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年复增长率超过20%。燃油车巨大的市场红利和增长空间,吸引着国内外的每一家车企。
不过,彼时,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足千辆,产业刚刚萌芽,无论从产品、技术、还是供应链、流通环节都极不健全。如果,一家车企在那时候便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其实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一家车企而言,虽然有可能把握市场先机成为行业先驱,但也有可能成为先烈,让巨额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付诸东流。
回过头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更需要本土企业的积极响应,才能够真正落地。正是由于本土企业付出的努力,才能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今天走在市场前列。
2009年,北汽集团成立子公司北汽新能源,这是我国第一家专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北汽新能源的十年创业历程,也是中国汽车借新能源汽车“换道先跑”的一个缩影。
“一开始,我们不被人理解、不被看好。我们满怀期待,把第一批产品推向市场时,市场却一片冰冷,整整6个月,我们只卖出了一辆车。”北汽新能源总经理马仿列回忆道,十年,见证了一个拓荒者的成长;十年,见证了一个行业领导者的成熟。回首十年,每一步都走得如此沉重,却又如此值得。
不得不提的是,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做大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盘子。2014年-2019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成长的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5年首次突破了10万辆,达到33.1万辆,到2018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125.6万辆。
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5年超过55%。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只有近4成,但中国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常年超过9成。
有观点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过去数年的迅速发展,得益于长期的补贴、购置税减免和牌照政策。回过头来审视过往的十年,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完全归功于政策,并不全面。
实际上,这些优惠和刺激只是在需求端提升了消费者的购买影响,回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年的成就,更需要从供给端来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衡量。中国本土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潜心研发,推动着技术进步、供应链形成、规模化降本及产品力提升,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的内在动因。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本土电动车的三电技术和续航能力,已经位居全球领先水平。中国本土电动车企业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得到了业内外的认可,有望开拓新的千亿级市场。
这离不开本土龙头电动车企业所做出的行业贡献。
为了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实现“汽车强国梦”,2019年3月,北汽新能源牵头建设了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融合,联合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高地。
北汽新能源还以“擎天柱计划”对接能源与电力行业,进入能源管理与服务领域,实现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同时,北汽新能源还创新性的开创了纯电动汽车换电模式。据马仿列介绍,北汽新能源不仅拥有换电技术,也是真正意义上第一家在全球和中国进行商业化运营的企业。目前,北汽新能源在全国的15个城市,有接近2万辆车以换电模式运行。在2020年,北汽新能源将在北京推广14000辆换电模式纯电动车,同时将在北京建设180多座换电站。
在电动出行领域,北汽新能源则以“轻享出行”科技服务平台为抓手,积极响应共享经济的浪潮,通过服务转型打造出行业务的高效未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新能源将开放共享战略作为企业的中长期核心发展战略,在技术、研发、制造、资本、供应链、后市场以及人才与文化等方面实施全面的开放共享,以开放式平台重新定义汽车、重塑产业结构,为行业内外所有的创业团队、创新型企业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正是由于本土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本土企业之间在竞争中合作共荣,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用十年的时间,在市场打出一片天地,推动着行业蛋糕做大。
二次破局
以特斯拉Model 3 的国产化为开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化阶段。本土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蛋糕做大的同时,必须直面更加强大的对手。
一种担忧的声音已经出现,中国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苦心培育十余载的电动车市场,最终会被特斯拉、大众、丰田们“割韭菜”么?答案是否定的。中国的本土企业经历十年的磨炼之后,没有想象中那么脆弱。
以北汽新能源为例,截至目前,北汽新能源布局了六国八地的全球研发中心,掌握了三电核心技术,构建了全新平台正向开发的新能源整车体系化能力,并且,以“达尔文系统”技术品牌发布为标志,全面进入整车人工智能时代。
事实证明,北汽集团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为其在电动车市场抢得了市场先机,北汽新能源已经连续7年成为中国纯电动车销量冠军,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并成为A股第一家新能源整车上市公司。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站在市场全新的起点,包括北汽新能源在内的所有本土电动车企业,都需要制定全新的发展策略。“keep fighting,Keep going”,继续战斗,继续前进。
“一个长期发展的产业不可能完全靠政府补贴生存,一定要真正走向市场化,这是大趋势。北汽新能源做好了应对准备,也相信有能力去应对这种挑战。”马仿列表示。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进入2.0时代,本土电动车企业也需要“二次破局”。
“针对二次破局,北汽新能源围绕经济升级、环保升级、消费升级,对应着北汽新能源的产品系列,10万以下的国民车系列,10-20万的电动车以及20万以上的高端车。”1月15日,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锋公开表示。
连庆锋口中的20万以上的高端车,指的是北汽新能源的高端品牌ARCFOX。ARCFOX在去年日内瓦车展期间全球首秀,首款车型将在2020年开启交付。作为北汽集团自主业务未来唯一的高端品牌,ARCFOX肩负着北汽品牌向上、产品向上、走向海外等多重使命。
为了迎战新能源汽车下一个十年,北汽新能源“2029计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两大路径,三大举措,四大体系”的路线图。
“一个目标”是坚持“一个卫蓝梦,两个世界级”的企业愿景;“两大路径”是打造行业命运共同体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三大举措”:一是构建数字化研发能力,二是丰富电动化与智能网联化深度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型谱,三是打造AI工厂,实现C2M的个性化生产。并从动力电池、智能互联、客户服务、能源生态等方面入手,构建“四大体系”:一是以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燃料电池“三位一体”的能源驱动系统构建多元化能源体系,二是基于5G/6G构建采集、通信、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车-路-云大数据管理中心,三是线上线下、体验交付一体化的无缝隙全新营销网络体系,四是建成车与车、车与能源网互通互联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
从北汽新能源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除了夯实在电动领域的技术水平实力之外,更加强化智能网联,从而形成自己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正如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2019年1月6日在年终业绩沟通会上所言,“在未来,无智能,不汽车。北汽集团要以全集团之力,用智能网联化,为全面新能源战略赋能。”
面对智能化,北汽新能源融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先进技术,自主开发了具有自学习、自成长能力的整车人工智能系统——达尔文系统。北汽新能源依托十年积累,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电动化、智能化“双轮驱动”战略推动产品向上、品牌向上。
回望中国新能源的破冰十年,充满曲折与艰辛,本土企业实力的提升值得肯定,但也需要更加深刻的正视和思考发展的问题;展望下一个十年,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需要坚定信心,在新能源汽车爆发的黎明前夜蓄力,找到破局之路。
不惧过往,不负明天。中国本土电动车的未来,值得期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http://www.cuiru123.com/waihui/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