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及导向 宏观经济政策任务和目标有那些?
国家宏观经济走向?
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加快,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是造成中国流动性泛滥,货币政策失去自主性。由于货币供应源头始于高居不下的外汇占款,中国央行无法控制,为了稳定币值以促进经济增长,只能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组合来适度回收过多的流动性,同时牺牲利率政策来保汇率,造成中国利率过低、投资规模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即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无法兼顾。目前外汇占款有加速的趋势,而中央又要保证信贷的平稳增长,因此今年依旧是流动性泛滥的一年。
二是造成利润链从贸易品行业向非贸易品行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本币升值将降低出口的竞争力,压制出口的增长,造成出口关联部门利润率的下降,尤其对附加值低、议价能力低的产品出口冲击更加明显,未来升值对中国出口尤其是一般贸易出口的负面影响将明显体现出来,将迫使中国出口部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提高定价能力来适应本币升值这一严峻挑战。当然进口将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目前进口增速的大幅回升已经体现了这一趋势。这样,利润链向资产升值效应的非贸易品部门转移是大势所趋。
三是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化,股市迎来重大机遇。按照调整后的GDP值,我国M2/GDP这一比值去年底已经达到了1.6,比值是世界大国的最高值,今年底这一比值还要提高,因此存款过剩即使不能转化为通胀,也必将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的产生。如同普通商品和服务一样,投资品如房地产、土地、大宗商品、股市和债市的行情终究也是一个货币信号,当货币泛滥追逐资产时,资产价格必然泡沫化。过往几年与宏观经济背道而驰的中国股市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事实上股市自05年中以来也在复苏。可以肯定,待制度重构完成、股市恢复财富效应后,海内外潮水般的资金必将令中国股市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发动机。
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条件和结果
我就不讲什么原因,深沉次原因了,
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运行条件是,要实现几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几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果不能紧密的协调这些政策,根本达不到政策目标。
政策工具的数量或控制变量数至少要等于目标变量的数量;而且这些政策工具必须是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
下面是详细论证。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线性框架分析一下。假定只存在两个目标 T1 、T2 与两种工具 I1 、I2,政策调控追求的T1 和T2的最佳水平为T1 和T2。令目标是工具的线性函数,即 :
T1= α1* I1+ α2*I2
T2=b1*I1+ b2*I2
在这一情况下,只要决策者能够控制两种工具,每种工具对目标的影响是独立的,决策者就能通过政策工具的配合达到理想的目标水平。
从数学上看,只要α1/bl≠α2/b2(即两个政策工具线性无关),就可以求解出达到最佳的目标水平T1和T2时所需要的 I1 和I2的水平,即 :
I1=(b2*T1-α2*T2)/(α1*b2-bl*α2)
I2=(α1*T2-bl*T1)/(α1*b2-bl*α2)
当α1/bl=α2/b2时,这意味着两种工具对这两个政策目标有着相同的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只有一个独立的工具而试图实现两个目标,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比较成功的,它使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这是由中国政府对经济具有强大的控制能力,除了运用通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
外,还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快速调控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任务和目标有那些?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充分就业,是指包含劳动在内的一切生产要素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就劳动就业而言,充分就业并不是所有的劳动者都能就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失业。政府关心的是由于经济周期所造成的非自愿性失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一般采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稳定也不是指每种商品价格的固定不变,也不是指价格总水平的固定不变,而且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没有出现剧烈的波动。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保持持续均衡增长。即在一个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或者人均收入的增长,它包括①维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②培育一个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目标是一致的。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
我国的现行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实行稳健的、或者说谨慎的财政政策;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和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即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
每个时期得宏观经济政策都不一样,宏观调控的目标简单作答就是:促、增、稳、保。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以下的材料供你参考吧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调控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中央、国务院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走向(GDP、CPI、出口增长等)
GDP变化情况: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一季度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小幅回落,但是总体来讲是开局平稳、稳中有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判断。
虽然一季度经济增速没有出现原来预期的持续回升,但处于7.5%至8%的适宜区间,中国经济站住了脚跟。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出现阶段性下移的新情况下,我们追求的不是经济持续反弹而是走稳。在适宜区间内小幅波动是正常的,不能总是抱着持续明显回升的预期。
CPI变化情况:2013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6.0%,非食品价格上涨1.9%;消费品价格上涨3.3%,服务价格上涨3.1%。
2013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1%。其中,城市上涨1.1%,农村上涨1.0%;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1.2%,服务价格上涨0.8%。
201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2.7%,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价格上涨3.1%。
出口增长情况:海关总署10日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9746.7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后同比增长13.4%。一季度贸易顺差为430.7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1亿美元。
对于通货膨胀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首先是要收紧流动性。比如说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
在调整有度的框架下,货币政策将仍以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由于采取了“行政干预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压低通货膨胀水平。
第三是息差加大毕竟会加大热钱流入热情,为了更好的对冲流动性,更好的方式则是在明年年初加速人民币升值,缓解热钱流入的预期。
http://www.21fd.cn/a/futoutiao/2010/1228/17293.html
金融危机中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这次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元)信用危机。我国是美元储备大户,自然极其关注美元信用问题。所以,经过这次危机,我国金融领域的研究重点就是建立一种可以摆脱美元依赖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