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的方法 风险识别的七种方法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识别的方法: 现在使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可以分为宏观领域中的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和微观领域的具体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损失清单分析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方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生产流程又叫工艺流程或加工流程,是指在生产工艺中,从原料投入到成品产出,通过一定的设备按顺序连续地进行加工的过程。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
风险识别的方法?
感知风险
1、模型感知。判断或归类的方式对现实的和潜在的风险性质进行鉴别,使用Cunningham(1967)首先提出了双因素模型,即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的结果的危害性。 双因素模型成为感知风险研究的主流模型。从模型中感知到风险。
2、头脑风暴感知。假设自己在同一条件下去发散思维,去感受去体验自己所在情况下会出现的风险。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以及角色转变下的风险感知。
END
SWOT分析: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利用SWOT分析出自己公司所处的情况,利用优势找到突破口的一种风险分析。
专家调查法:寻找有经验或者有知识的专家团队,根据自身企业发展情况与产品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在公司内部统计数据以及实际情况数据的支持下,寻找出公司潜在的风险以及其解决方法。
分析风险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这个可以使以及更加明显以及集中,集思广益的分析出风险点的所在。
历史信息核对法:调用业务相关历史资料信息,包括原始资料等。从头开始寻找风险点的来源,并分析出可能出现的其他风险,从而做出对应的解决方法的一种分析风险方法。这种方法较为多使用人力物力。
风险识别的七种方法
风险识别的七种方法分别是:生产流程分析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环境分析、保险调查法。
1、生产流程分析法。
指的是风险管理人员对生产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
2、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指的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料进行分析。
3、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
指的是逐个列举某个单位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4、分解分析法。
将整个企业分解成多个简单的部分进行分析。
5、失误树分析法。
以图解的方式来调查并分析。
6、环境分析法。
对单位所在的环境进行风,险分析。
7、保险调查法。
对单位已经购买的保险和需要购买的保险进行调查分析。
企业风险识别方法有哪些
风险识别的七种方法包括生产流程分析法、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环境分析、保险调查法。
合同管理中,风险识别的方法?
合同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识别风险:
1 对方的营业范围和资金实力;合同标的不是主营业务,且标的额与对方注册资金不匹配,就有风险;
2 对方的专业能力和交货情况;对方生产标的物专业能力不足,以前交付很少,就有风险;
3 对方在行业中的信誉和产品在消费者中的信誉;对方信誉较差,消费者反映不佳,就有风险;
4 对方有否无原则的承诺;对方无原则承诺,信用会有问题,就有风险;
5 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又没有合理解释.过低价格没有合理解释,就存在质量风险.
风险辨识的方法有哪些?
风险识别的标准方法包括:头脑风暴、德尔菲法、访谈、鱼骨法、历史信息核对发、流程图法、因果图法、专家判断法等等,最常见的是前三种。
税收风险识别方法有哪些
税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思路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纳税能力估算(也称为税收流失估算或征收率估算)识别风险,称之为税收能力估算法;二是通过一些关键指标的纵向或横向比较,分析其异常变动及发展趋势发现某地区、某税种、某行业或某企业存在的税收风险,称之为关键指标判别法。
(一)税收能力估算法
税收能力估算是一种税收风险宏观识别方法,主要关注国家、地区、税种、行业、纳税人的潜在税收,进而分析税收流失状况、风险程度,以及变动趋势。税收能力估算的结果不仅可以应用于风险识别,还可以应用于税收预测、政策效应评估等方面。
1、自上而下法
即利用GDP等宏观统计数据,根据税收政策和应用税收经济学、统计学和国民经济核算等学科相关原理、模型和方法估算税收能力的方法。
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寻找宏观统计数据中与税基比较接近的指标(称为代理性税基),然后根据税收政策规定的抵免、优惠的情况调整数据,进而估算税收能力。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增加值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法等。我国已经应用投入产出法和增加值法开展增值税收入能力估算;二是根据税收与经济的关系,应用税收经济模型,利用宏观经济面板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估算税收收入能力,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随机边界模型法、数据包络模型法以及税柄法等。这几种方法主要应用于国家或地区总体税收能力估算。
优点:
①数据收集整理成本较小。
②操作上相对简单。
缺点:
①很难确定是否包括了地下经济和非法经济活动。
②假设条件较多,有些税收政策无法体现。
③无法提供比较详细的信息。
2、自下而上法
即使用纳税人数据,特别是税务部门掌握的税收申报数据和税收专项调查、检查等数据,以及其他政府、专业机构收集的关于纳税人的细节数据,运用统计学相关原理(如随机抽样等)测算样本的潜在税收收入,进而推算总体税收收入能力的方法。随机抽样时可以不做任何分类直接抽样,也可以根据需要按地区、税种、行业和纳税人类型分类后再随机抽样。总之分类越细,估算结果提供的信息越多。自下而上法需要对样本数据进行相应的税务审计工作,所以税收调查、纳税评估及税务稽查案例数据非常重要。
优点:
①随机抽样及细致的审计工作使估算结果更可靠。
②对税基的逼近表现要优于自上而下法,能够提供较详细的估算信息。
缺点:
①抽样调查有可能出现无响应或低报等情况。
②账证不健全或灰色交易的存在会影响测算的准确程度。
③数据收集、整理、计算工作大,耗时耗力,成本比较高。
(二)关键指标判别法
关键指标判别法是指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或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比如税负、弹性、收入、抵免、投入产出率、能耗率、利润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不同的税种、不同的行业指标各异,应根据不同情况选取关键指标。指标的异常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可以按照同行业/同纳税人类型、同税种根据时间轴纵向比较,也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横向比较。
关键指标判别法既可以用于宏观识别,也可以用于微观识别,应用比较灵活,比如可以使用税负指标进行行业风险识别,也可以应用税负指标进行企业风险识别。
在应用关键指标判别法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坚持一个重要的原则—即指标口径一致。比如在应用税负指标进行增值税行业比较时,分母可以是企业申报的销售收入,也可以用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增加值。不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弊端。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时,主要关注相对关系,而不是税负的绝对值。
(三)风险识别结果的应用
不论是应用税收能力估算法,还是关键指标判别法,即使使用相同的模型或算法,选取的指标不同,分析结果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识别结果的使用上要特别谨慎。例如,选取相同的指标和模型应用税收能力估算法得出甲地区某行业某时期增值税流失率为25%,乙地区同一行业、同一时期增值税流失率为27%,则基本可以认为甲地区税收风险较小。但是仍然无法确切说明甲地区的税收流失是25%、还是20%,因为指标不同计算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个时候应用税收流失指数来说明税收风险变动趋势则更合理些,如果流失指数持续不提高,则说明风险下降,征管水平在提高;反之则说明风险增加,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征管。
企业生产经营是有季节性波动的,而且从购进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到实现税收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进行较短时间,特别是微观企业风险风险识别时,需要注意指标参数的季节调整问题。
风险识别,有两个隐含的假设前提一是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同行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基本一致。在进行纵向比较分析时,应特别注意政策调整,尽量还原政策调整的影响。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如果进行较大区域的风险识别—比如一个省—时,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异常对结果影响较小,但是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比如一个县,个别大企业的经营异常则对结果的影响非常明显,也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站立场。